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水彩学习作品欣赏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彩学习作品欣赏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您欣赏过上海豫园许多精彩摄影作品,但您觉得《水彩豫园》如何?
海上名园豫园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,距今已有四百余年,园内亭台楼阁,曲桥洪波,奇石秀丽,玲珑剔透,素有“奇秀甲江南”之誉。
豫园既承载着海上兴衰的历史,更见证了海上画派的肇始。1843年上海开埠,位于老城厢的豫园成为南来北往海上书画家的聚会中心,逐渐演绎出一个影响波及海内外的中国新绘画群体—海派。所谓海派无派,豫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,无所不包的特性,使历世历代的艺术家都倍加亲睐。
上世纪初,中国洋画运动兴盛,豫园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画派与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切入点,最早受到西洋绘画影响的海派创始人任伯年曾寄寓豫园飞丹阁,现在他的水墨重彩人物画享誉世界,他最爱以水彩浓墨描绘豫园,豫园的清秀幽丽、玲珑剔透与墨彩淋漓的水彩风格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。以致没有海派画家不画豫园的。当年海上题襟馆馆长吴昌硕经常在豫园书画善会挥毫泼墨。吴友如作《豫园宴乐图》,吴湖帆有一阕百余长词写就四尺中堂《兰陵王·游豫园》。
随着西画东渐的浪潮,许多西洋画家更喜欢直接用西洋画法表现豫园。刘海粟先生就非常喜欢画豫园,1***9年海墨画社成立,他在豫园绮藻堂当场挥毫画下松鹰图。颜文樑先生的上海豫园是用油画创作的。关良先生画的豫园也是水彩结合的。当代的艺术家也喜欢画豫园,著名当代艺术家周春芽先生就画过巨幅豫园庭院。吕吉人先生用水彩的方式画了豫园奇石玉玲珑,俞中保先生用油画画了豫园流觞曲水亭。
豫园的丰富内涵在当代的语境中,应该被更多的艺术家以更多的形式来表达,豫园的美在时间的长河中永远流淌。
水彩豫园有一种不一样的美,其实摄影和绘画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,都可以似真似***,包括光线,色彩,构图等等都是相通的,都可以用来表现美,可能表达方式不尽相同,摄影更注重的是光影,水彩可能是色彩搭配,一动一静,各有缤纷。
如何欣赏山水画?
首先中国山水画,是对“风景画”的特殊说法,也就是说,中国山水画有自己的山水画美学传统,是以山,水,树,石,云,雾,车,舟,屋,宇,人物,禽鸟,动物等万物万象为描绘对象的一个绘画科目。这个科目晚唐五代时期基本成熟起来,宋元达到一个高峰。
山水,顾名思义,是以山水为描绘主体。树木云雾副之,屋宇人物做点缀,乃是小中见大,大千万象。
中国的山水画不是西方的“风景画”。因为西方传统上是以写生为基础,风景画是对野外风景的如实描绘,这种绘画样式的发展,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没有什么两样,都是晚于人物画发展起来的。西方的风景画一直到十八世纪才发展起来,比中国山水的成熟晚了大约一千年。
中国山水画,传统上认为是唐代的王维创立,其实,比王维更早的隋代已经有山水画,但是,不论隋代还是唐代的王维,这一时期的山水画,还处于不是很成熟的一个时期,尽管杜甫的诗中记载了,唐玄宗时期已经有山水画张买,而且公堂之中也有山水画张挂,但是晚唐,五代时期,中国山水画才基本成熟,特别是北宋时期,山水画有了很大的发展,出现了范宽这样伟大的山水画家。到了元代,中国山水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,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***上的一颗明珠。
中国的明清两代,山水画的进步不是很大,特别是清中期,山水画已经陈陈相因固步自封,没有什么创造性了。但是,民间的艺术家很活跃,出现了石涛这样的山水革新家,但是,积重难返,石涛的山水画革新思想在他活着的时候,影响并不是很大。
民国建立以后,改革的呼声很高,但是,民国时间太短,没有产生大艺术家。新中国成了以后,产生了黄宾虹李可染这样的改革大家。中国山水画,从此开始了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时代。
中国山水画,不是风景写生,中国画来自写生,同时又不是自然风景的再现,而是依据自然的基本规律,把人的思想和艺术的美学原理高度统一的精神“风景”,这是西画无法达到的理想美与自然美的统一,中国画能够做到,这是一种传统的美学与艺术思想的完美统一。
欣赏中国山水画,首先就要懂得与西方“风景画”的不同。
中国山水画,古人说不重视写生,这是不对的,但是,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写意和写境,特别是非常注重造意和造境。而不是像西方风景画那样,仅仅是对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和固定视野的描绘。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对高远,平远,和深远的自由描绘,因此,中国画的意趣非常丰富,境界往往非常自由开阔。
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黄宾虹的一幅长卷《山岚水邨图》。你就领略出中国山水画的具体特色了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彩学习作品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水彩学习作品欣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